新疆的“哈密二中”想來很多人都聽說過,2017年文科考生就出自這所學校:趙寒雨,665分。作為“高考考生搖籃”的這所學校,20年考出11個文科考生,如此耀眼的成績也為這所學校披上神秘的衣紗,這所學校到底是怎樣的呢?小編這就來為大家揭秘。
如果說考出一位考生可能是偶然,但出現(xiàn)11個考生,讓人不得不承認哈密二中是“”。如此輝煌的“戰(zhàn)績”是如何煉成的?培養(yǎng)考生有何技巧?
初露鋒芒起步期 考生一年后才知道
走進哈密二中,教學樓大廳里擺放著一幅醒目的考生榜。紅色的展板上展示著歷年來的高考文科考生,儼然一條“考生星光大道”。
哈密二中的第一個考生張海燕誕生于1997年,而全校師生知道這份光榮的時間,卻是一年以后。朱建萍是張海燕的班主任老師,現(xiàn)在仍在校任教。鐵打的老師,流水的考生,較讓她記憶猶新的,還是第一個考生張海燕。
1994年,哈密二中與其他三所中學合并;三年后,該校培養(yǎng)出的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學生參加高考,全校張海燕被北京大學錄取。“當時信息沒有共享,我們只知道這屆學生成績還不錯,并不知道全疆總排名。”朱建萍回憶。
“你們學校了不得,去年出了個全疆考生!”1998年6月,一位領(lǐng)導來到哈密二中視察工作,透露了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。“雖然晚了整整一年,當時激動的心情我到現(xiàn)在都記得,真不敢相信自己教出來一個考生,我們幾個任課老師高興得跳起來了!”朱建萍說。
那個夏天,全校師生倍受鼓舞,整個哈密也沸騰了,原本名不見經(jīng)傳的哈密二中也在哈密地區(qū)初露頭角。“學校剛合并的前幾年,因為名氣不大,挺發(fā)愁生源的。”朱建萍告訴記者,在考生效應的影響下,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了到二中就讀。#p#副標題#e#
大刀闊斧改革期 聘用制激發(fā)動力
哈密二中成為了當?shù)氐慕裹c,老師和校領(lǐng)導在驕傲的同時,也感受到巨大的壓力。社會上出現(xiàn)了不同的聲音,有人質(zhì)疑哈密二中的考生可能是個偶然。
1997年開始,校領(lǐng)導研究決定,為調(diào)動教師的積極性,對用人機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,學校全體教職工采用“聘用制”;隨后,學校也分配機制進行改革,對率先實行了績效工資制,工資由國撥(撥款)工資和績效工資組成,績效工資取決于代課數(shù)量和效果,取代了原有的平均工資。
“校領(lǐng)導聘用年級主任,年級主任聘用班主任,班主任聘用任課老師,全過程由教務處、德育處監(jiān)管。”54歲的朱建軍現(xiàn)任教務處主任,也是一名語文任課老師,他回憶,聘用制的實施改變了原來“干多干少一個樣、干好干壞一個樣”,極大地調(diào)動了教師們的積極性。
“有的老師教學水平好,就會被好幾個班主任搶,有的老師可能因為態(tài)度敷衍、不夠認真負責而無人問津,臉上十分掛不住,這就要求他以后要付出更多努力來迎頭趕上。”朱建軍說,每次簽約現(xiàn)場都很熱鬧,但也是每位老師的“試金場”,從那以后,師資水平進入良性循環(huán)。
據(jù)了解,對于每個年級都是一年一聘,高二、高三年級組考慮到學生需要對老師的熟悉期,會注意教師隊伍的相對穩(wěn)定。
聘用制效果如何?記者在哈密二中高考成績統(tǒng)計數(shù)據(jù)中看到,1998年至2002年,哈密二中雖然沒有再次誕生考生,但該校本科上線率從36.07%上升到59.51%,重點率從14.48%上升到26.95%,5年期間共有12名學生考入清華、北大。
巔峰期三連冠 被譽為“考生搖籃”
2005年,2006年,2007年,哈密二中蟬聯(lián)了全疆文科考生的三連冠,校較輝煌的巔峰期讓無數(shù)哈密人驕傲,甚至將二中的名氣與哈密瓜媲美,都成為哈密地區(qū)的“名片”。
“三連冠以后,哈密市、巴里坤縣、伊吾縣的家長不再把孩子送去外地求學,哈密二中被譽為‘考生的搖籃’,大家都愿意在家門口讀書,甚至以能進二中為驕傲。”歷史老師李峰回憶。
李峰說,外界的美譽讓自己倍感壓力,教師們也不斷探討如何提升教育水平,不斷相互磨合。“一個班6個任課老師要打團體戰(zhàn),單個科目的知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,但面對高考,我們需要有大局意識。”他說,月考組卷時,由于政史地是同一張卷子,文科老師會相互配合,“這次政治閱讀量大,那下次就安排歷史,科目難易程度輪流來。”
由于高考題目越來越活,李峰也不斷創(chuàng)新教學方法:“首先是開拓眼界,研究各類高考試題和模擬題,跟上內(nèi)地教學的步伐,自己融會貫通,再抓重點給學生講解;其次,以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,任課老師和學生同時參加考試,站在講臺和坐在書桌前是完全不同的感受,我能從答題思路中發(fā)現(xiàn)很多問題;較后,學科老師的相互協(xié)作,三個年級的老師交叉命題、交叉閱卷,這樣能增加模擬成績的客觀,可信度更強。”
“學生對老師高度信任、高度認可后,學習效率會更高。”朱建萍認為,對學生的心理建設(shè)十分需要。她告訴記者,由于現(xiàn)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,家長舍不得孩子吃苦,而班主任需要一雙“慧眼”,發(fā)現(xiàn)問題后要及時出手。
“我的方法就是給學生面批試卷,面對面的交流和他直接看到分數(shù)的效果是不同的。一方面讓學生對錯題印象更深刻,另一方面能增進師生感情,還能建立信心,制定學習計劃。”朱建萍說,自己從小就被教導“聽老師的話就能出好成績”,而她要做的就是讓學生真正打心眼里認可、相信老師。
考生只有一個 提升上線率是重點
20年來,哈密二中因為考生而享譽全疆,而副校長趙學波認為:“檢驗一所中學的標準不應僅看考生數(shù)量,畢竟考生只有一個,更多學生的目標是上大學和學校。”
趙學波主管教學教研工作,他不斷細化和完善成績分析機制,并提出了學科導師制。
“成績分析分三個層面,相互縱橫交叉。首先是班級分析,每次考試結(jié)束,6名任課老師要逐個分析每一位學生的成績,了解學生的動態(tài);學科分析是整個年級的學科老師,對同樣試題產(chǎn)生的不同教學成果的分析,要求老師們抓住學生中存在的共性問題,進行反思,找出失分的原因,并提出今后教學的建議;年級分析由我來做,分為基礎(chǔ)班、基礎(chǔ)班、平行班,對不同層次的班級以及不同的學科進行宏觀的分析和評價。”他說。
學科導師制是參考大學體質(zhì)制定出來的,主要目的是解決學生的“瘸腿”科目,趙學波介紹,“偏科后患無窮,從成績分析中發(fā)現(xiàn)一個學生的某一科成績連續(xù)偏低,那任課老師就要成為他的學科導師,直到這名學生的成績趕上來,并保持穩(wěn)定。”
根據(jù)哈密二中2017高考成績統(tǒng)計數(shù)據(jù),記者看到,本科上線率是94.25%,本科重點上線率是66.6%,有5人考入清華大學、3人考入北京大學、3人考入復旦大學、1人考入香港中文大學。
“如果把考生比作水桶中較高的一塊木板,水桶裝水的多少,并不是由較高的木板決定的,而是由較低的木板決定。衡量一個學校的教學質(zhì)量的高低,也決不能光看這個學校是否出現(xiàn)過考生這一項簡單指標,所以我們的重點任務是提升上線率和重點率。”趙學波說,希望哈密二中在全體師生的努力下,能成為“全疆,”的中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