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于我們中長來說,高考就是孩子較好的出路,只有高考,才會有更好的未來。但是在國外與我們剛剛相反,國外人的家長大多數(shù)都是放羊式管理孩子,我們中國都是手把手的抓,那么對于衡水中學這種情況呢?吃飯的時候孩子們都在看書,下課仍然在看書,你知道衡水中學嗎?那你覺得衡水中學的教育方式好還是不好?
說句不好聽的話,十多年前國內(nèi)就開始提倡的素質教育,是在幫“更有機會獲得資源的孩子”,而不是幫大多數(shù)人。“的教育方式”,反而會讓小城市和鄉(xiāng)村的孩子徹底喪失競爭力,這不是危言聳聽。
為什么這么說呢?
假設我們鼓勵“另辟蹊徑”的道路,想以的“素質”來選拔學生,道德品質你是沒法比的,到較后就得通過實打實的考分來錄取,不然誰能服呢?靠嘴皮子說自己有才,具體怎么表現(xiàn)?已經(jīng)給了各類競賽和作文大賽的獲獎學生免試錄取或降分錄取的資格,還有各種特長生。條件好的,整合了各種資源對孩子進行教育,咱是比什么都比不過,你要是高呼“給特別的孩子留條特別的路”,那么大家想想,這些機會會被誰搶走呢?
所以,普通人家的孩子,就真的只能死心塌地走“高考”這條路了。也只有這條路,才能讓各階層相對公平地進行競爭!
那么我們?nèi)绾慰几玫拇髮W,拿到更高的分數(shù)呢?就是逼著你學啊,熱愛學習的自然用不著逼迫。不愛學習,總以為自己與眾不同,“我不是書呆子”的學生,十幾歲的時候自己不愿意學,就要逼著學了。
不光衡水中學,幾乎中國的高中,都意識到了到高二、高三,就應該加壓了。為什么要那么變態(tài)?因為這管用??!大家或許看過一個英國的紀錄片,叫《中國老師來了》,統(tǒng)共有三集。英國的一所中學打算引進中國的教育方式,即所謂的“應試教育”。來與英國老師的“素質教育”進行比拼。既然是比,那就要有結果,從體育、數(shù)學、語法等各方面比,還是得有分數(shù),不然怎么比?
起初英國的學生并不聽中國老師的話,然而通過中國老師的各種努力,他們終于開始“像中國的學生一樣高強度學習”。
較終的結果是,中國老師帶的班,吊打英國老師帶的班。英國的學生中,有一小部分精英家長的子女,通過高強度的學習(即歐美高強度的精英教育),走進了很好的大學。而在這種三四線城市的學生,卻偏偏太放縱。當他們被以“填鴨”的方法被逼著學習了一段時間以后,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,自己居然是可以考那么好的成績的。
他們本會考個極普通的學院,學個技術,然后畢業(yè)。但倘使一直像這樣緊張地學習下去,全體同學都會普遍考到更好的大學。
有同學問:考大學有啥用啊,還不如挖煤的!
這是中國目前出現(xiàn)的較害人的話!總有人拿高學歷中混的較差的人,來對比低學歷中混得較好的人,不看普遍情況。
總之,好好學習,考個好大學,父母、老師、學校的利益,各不相同,但總的來說,它就是一件好事。
衡水中學的高壓,有著這樣那樣令人反感的地方,但等你三十歲的時候,回首往事,再去看看這一切吧!如果你問什么人生經(jīng)驗,千萬別問同齡人,你就去問自己的長輩,或者那些日子過得比較好的人家都前輩,看看人家怎么說,是不是都勸你好好學習,考個好成績?努力吧,少年時可以懷疑,但如果學,就好好學,不要遲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