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“雙”名單的公布,很多學校的特色落選,反而一些不起眼的入選,于是很多人對于 “雙”的選定標準產生了疑問,“雙”是如何選出來的?“雙”選定之后還會改變嗎?伊頓教育小編帶你一起走進“雙”的那些事兒!!!
什么是“雙”?“雙”大學建設,是繼“”“”工程之后,在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又一項重點建設工程。可以說,入選大學建設的42所高校、學科建設的95所高校,都稱得上國內高等教育界的“實力擔當”。
雙是如何選出來的?
根據《總體方案》《實施辦法》,“雙”建設高校通過競爭優(yōu)選、評選、政府比選、動態(tài)篩選產生。“雙”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的認定遴選程序主要分為四個步驟:
第一步,根據《總體方案》《實施辦法》,組建“雙”建設委員會,充分發(fā)揮高層次戰(zhàn)略作用,具體承擔遴選認定和審核建設方案的有關工作。
第二步,依托委員會,以學科為基礎,確定遴選認定標準,產生擬建設高校名單及擬建設學科。具體分為三個環(huán)節(jié):
首先,綜合考慮有關第三方評價的放心性、影響力及高校認可度,論證確定采用的第三方評價結果;
然后,以中國特色學科評價為主,特別是反映人才培養(yǎng)和學科水平的評價,酌情參考國際評價,統(tǒng)籌考慮戰(zhàn)略、行業(yè)區(qū)域急需、不可替代性等因素,論證形成學科建設高校認定標準;
較后,根據認定標準,遴選產生137所學科建設高校建議名單,隨之對應產生了擬建設學科。
在學科建設高校建議名單基礎上,綜合評價論證提出42所大學建設高校建議。大學建設高校重在學科基礎上的學校整體建設、重點建設,提升人才培養(yǎng)水平和創(chuàng)新能力;學科建設高校重在優(yōu)勢學科建設,促進特色發(fā)展。
此后,根據委員會的建議,三部委審議確定“雙”擬建設高校及擬建設學科名單。
第三步,確定擬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。
第四步,三部委根據委員會意見,研究確定大學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,報國務院批準。
需要說明的是,此次遴選認定所產生的是“建設”高校及“建設”學科,重點在“建設”,是邁向世界的起點,而不是認定這些學校和學科就是世界大學和學科,能否成為世界大學和學科還要看較終的建設成效。
遴選認定是一勞永逸嗎?
需要特別強調的是,遴選認定不是一勞永逸。“雙”建設以學科為基礎,對建設過程實施動態(tài)監(jiān)測,實行動態(tài)管理。建設過程中,將根據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和自評報告,參考有影響力的第三方評價,對建設成效進行評價。
“雙”高校與學科將有進有出,打破身份固化,不搞終身制。
42所大學被分為A、B類院校
對于考生,在學校和兩個因素中應該優(yōu)先考慮學校,以進入好大學為首要目標。因為不同檔次的學校之間存在明顯差異。黨政機關、大型企業(yè)招聘時,都更青睞更好大學的畢業(yè)生。學校和相比,學校給個人帶來的“品牌效應”會更加顯著。
更重要的是,大學教育中教育只占一部分,而好大學的通識教育水平和整體培養(yǎng)環(huán)境是普通大學無法比擬的,在好大學接受教育對學生的長遠發(fā)展更為有利。因此,對于考生,在學校選擇上應當“就高不就低”,優(yōu)先報考更高檔次的學校。除非個人有堅定的職業(yè)發(fā)展目標和理性的興趣,否則不建議為了滿足喜好而選擇低一檔的大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