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生活中家長應該都聽孩子說過這樣的話:其實這些題目我都會做,就是考試的時候不小心看錯了數(shù)字,或者不小心寫錯了字等等!面對這樣的情況,家長如果不是的進行干預,久而久之,孩子也不去探究真正的原因,默認了不是我不會,而是考試時粗心才做措的,更有甚者擺出一副“不是我的錯,全是粗心惹的禍”的無辜臉。
通常情況下,粗心只是表象,是由各種各樣不同的原因造成的,仔細分析一下,大致有:
1)對知識點掌握不夠扎實,比如“b”/“d”、“p”/“q”不分
我女兒初學漢語拼音時就這樣,"白"標成"dai",“皮”標成“qi”,讓她自己檢查,要命檢查不出來,因為在她的小腦袋瓜中根本就把這兩對拼音搞混了。
解決辦法:多找這兩組拼音的漢字練習,熟能生巧,練多了就不會出錯了。
2)認知慣性的問題,不看題目要求
我女兒三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,較后一題是根據(jù)所給信息,判斷對錯,她沒看要求,憑著想當然的思維慣式,直接下手答題,在括號里打上了(√)或(×),而要求是填(T)或(F),10分直接丟掉了,考了90分。家長會上班主任當做典型點評,明明會做的題目,就是因為沒按照要求做,10分白白丟掉 ,現(xiàn)在是小學階段可能覺得分數(shù)低點兒無所謂,如果考大學呢,也許能上北大清華的,10分之差,只能上個普通的學校了。家長回去要想辦法,改掉她這個不好的習慣。
解決辦法:
以其人之道,還治其人之身。告訴她晚上吃“糖拌西紅柿",,當她吃了第一口大呼“咸”時我故作驚訝狀:“呀,瞧我這粗心勁兒了,把鹽當成糖了。”她讓我重新做一份,怎么可能,交上去的試卷能拿回來修改嗎?本著誰犯錯誰承擔的原則,我吃完了這盤菜,這頓飯,她沒有菜吃。從那次考試到現(xiàn)在,無論平時作業(yè)還是考試,必先認真讀題,再也沒出現(xiàn)過這樣的錯誤。
3)輕視心理
很多家長都反映情況過這種情況,比較難的題沒錯,簡單的反而錯了。我女兒也有過這種情況,比如數(shù)學口算題,兩位數(shù)的加減沒錯,一位數(shù)的倒錯了,問她,說覺得太簡單了,做這道的時候眼梢就去掃下一道了,結果得數(shù)就寫成下一道題中的被減數(shù)或加數(shù)了。
解決辦法:
按順序認真做好眼下的題,不要因為看著簡單就忽視它。
4)做題準確率不高
寄希望于做完了之后的檢查,所以心理上并沒有對自己一次就全做對的預期,而小孩子的檢查呢,通常是走馬觀花,因為主觀意義上覺得自己寫上了的就是對的。
解決辦法:
建立錯題本,每次考試后查找分析致錯原因,下次不犯同樣的錯誤。摒棄靠二次檢查發(fā)現(xiàn)錯誤的想法,第一次就認真作答,增強準確率。